作为经典职场电影,豆瓣评分8.0的《穿普拉达的女王》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
2006年上映的它,改编自劳伦·魏丝伯格的同名小说,其原著曾保持《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近30周。该电影自身也取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美国金球奖等多个奖项。
影片主要讲的是女主安迪(也叫安德丽娅)从一个大学刚毕业的菜鸟蜕变成职场精英,然后回归“记者梦”这个初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安迪的心理和外在发生了多次转变。细品安迪的变化,我们能发现这部被誉为“办公室生存宝典”的电影,讲的不仅仅是安迪的故事,可能也是你我的职场故事。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
影片的开始,刚毕业的安迪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去知名时尚杂志《天桥》面试。
只是一开始,这场面试就不太顺利。
安迪进入《天桥》的大门后,她那一身与“时尚”二字完全不搭边的穿着,在满是时尚前沿物品的环境中显得分外格格不入。
第一轮的面试官艾米丽看了她一眼,就流漏出难以置信的态度:“人事部是在开玩笑吗?”直言安迪不适合这里。
不过此时的安迪内心对艾米丽的态度并不认同,她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不觉得自己的外在形象有多么重要。
原本第一轮面试就该被淘汰的安迪,因为她未来的领导马琳达对艾米丽挑人眼光的不信任,幸运地获得了第二轮面试的机会。
第二轮面试,安迪的表现也是同样的不尽人意。马琳达的几个问题让安迪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从来不看《天桥》?”“呃,不看。”
“直到今天才知道我这个人,你对时尚也没品味和见解。”“是的......”
一段尴尬的对话过后,安迪只能拿起她曾经在大学(西北大学,美国名校)得到的奖项希望得到马琳达的肯定。最终还是被马琳达一句“that’s all”结束了这场短暂的面试。
安迪沮丧地走出了《天桥》。
(安迪的二次面试依然很糟糕)
一副学生打扮,被问起职位相关问题的时候一问三不知,被面试官怀疑的时候就拿出自己金光闪闪的学历和在校期间的奖励荣誉来证明自己——这场面试中安迪的表现,给我一种错觉:
她不是面试一个时尚杂志的助理,而是面试学校学生会类似的组织干部。
职业学家程社明说:“正确的角色定位需要理智,及时的角色转换需要智慧。”
深以为然。
安迪也好,我们也罢,我们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要求我们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是学生的时候,搞好学习、做好社会实践成长,这是我们该做的。我们做得好这些,就能得到别人的夸赞。
然而,当我们投出简历寻找工作的那一刻,我们的角色就已经悄然发生转变。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生,而是踏在同一起跑线上、即将经历职场风雨洗礼的职场人。
职场里更在乎的是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而不是你曾经干了什么。所以,当安迪表现出对《天桥》和“时尚”一无所知的时候,她就已经被马琳达打上了一个“叉”。安迪后来说的那些报社里优秀的实践经历对一个时尚杂志社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只能说,安迪是幸运的。安迪最终被留下来了,理由是:马琳达想给这个“又蠢又傻有点胖”的女孩子一次机会。
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幸运呢?多数人在第一面的时候就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了。我们与其把命运交给幸运之神,不如自己早早做好准备。
踏入面试场,就需要多向面试官展示自己职业化的一面,而不是学生气的一面。
进入职场,就需要边工作边思考问题,调整自己的思路、心态、知识、与能力结构,摸索适应职业生活的方法。
当入职后的安迪意识到了自己是个职场人的时候,她的行为方式就发生了改变,她脱掉了平底鞋换上了高跟鞋,努力倔强地完成马琳达的各种难题。
给自己重定位到“职场人”是安迪最后能被马琳达认可的“第一女助理”的基础。
中国有句古话叫“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其实说的就是“什么样的角色就该做什么事”。当我们从学生变成职场人,角色发生变化后,我们也应该给自己正确的定位。
(根据角色,给自己正确的定位)
安迪工作中有一个爆发点,也是安迪职场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她在和爸爸相聚时,被女魔头上司马琳达一个电话打断,要求她找一架从迈阿密到纽约的飞机。不幸的是,当时的飓风天气让所有的飞机都停飞了,安迪找了一圈都没能找到一架飞机。最后她在爸爸的劝说下放弃了寻找飞机,陪爸爸看了歌剧。
结果,因为这事,安迪被马琳达骂了:“我以为你会和其他人不一样,结果你让我很失望。”
安迪的内心是委屈的,看电影的时候,我也觉得安迪是委屈的。这种没法避免的自然因素,强行起飞可能会引起无法估量的后果,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可是,当安迪找前辈奈杰儿倾诉她只是想为自己的努力,赢得些奖励时,奈杰尔的一番话让安迪和屏幕前的我一怔:
“安迪,现实点,你根本没在努力,你在抱怨。”
“你希望我说什么?要我说‘真可怜,马琳达又欺负你了,可怜的安迪’是吗?”
“醒醒吧,6号女生,她只是做她的工作。”
奈杰儿这一番话,道出了职场的真谛——抱怨在职场是无用功,努力不是尽力就好,而应该全力以赴。
(面对安迪的委屈,奈杰儿对安迪说的话)
当安迪在抱怨自己已经足够努力而没有得到奖励时,她已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她没有完成任务。从“结果导向”这个经典职场思维方式来看,错的不是马琳达而是安迪。
也许她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寻找飞机,但是她放弃了,选择了陪爸爸看话剧。当然,这一点从人伦关系上来看我觉得安迪是没有错的,可在职场中,安迪确实没有做到“全力以赴”。
格力女王董明珠说过:“要么全力以赴的干,要么早点滚蛋,在任何一个位置混日子迟早会有人拿你开刀,你要明白,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如果你愿意被慈善,我建议你去要饭。”
“全力以赴”才是职场努力的正确姿势。
在奈杰尔的劝说下,安迪开始做出积极改变。
先是让奈杰尔帮助自己改造外貌,真正地融入了《天桥》的时尚文化,让同事们眼前一亮;然后是积极花心思地工作,甚至能在马琳达下达任务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一些工作。遇到难题,安迪已经不再抱怨了,积极学习与改变,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有意思的是,马琳达提出的另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难题——“找到《哈利·波特》未出版书的手稿”也被安迪完成了。这个难题并不比上次“找飞机”的难题简单。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当你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步。”
安迪的变化,让马琳达开始重用安迪,甚至取代了米兰达第一助理的位子。
从职场菜鸟到职场精英,安迪的脱胎换骨告诉我们:职场是充满竞争并且残酷的,身在职场中的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适应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安迪一样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摈弃“抱怨”,投入最大的努力。
(安迪开始积极改变)
影片的结尾部分,安迪当上了马琳达的第一助理,代替了艾米丽去了巴黎。安迪本该在这个高光时刻尽享大好前程,可她却选择了离开马琳达,寻找自己当报社记者的初心。
原来,安迪意外发现马琳达要被杰奎琳取代掉。当她满怀担忧地告诉马琳达要做好准备时,马琳达却已经找到了解决之法——将原本介绍给奈杰尔的工作送给了杰奎琳,从而保全了自己。
安迪意识到,马琳达牺牲了奈杰尔。她开始陷入了沉思,开始思量这份工作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回顾安迪的整个工作过程,职场中的她,一步步在进步;而生活中的她,却与朋友家人渐行渐远,甚至和深爱的男友闹到快分手的地步。这些印证了奈杰尔曾对安迪说的话:“当你的个人生活一团糟的时候,就说明你要升职了。”
是的,安迪升职了,她的生活也确实一团糟了。
仔细思量过后,安迪最终选择了离开《天桥》,找了一家报社,去完成她最初的梦想。
一份好的工作,可以从取悦自己开始。
有人可能会问,当初在《天桥》那样努力,现在放弃了不可惜吗?其实我觉得一点都不可惜。
在《天桥》的这段工作经历中,安迪学到的对于宝贵经验是她职业生涯永不被磨灭的财富,而安迪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善自我。
人生本就如此,一直在学习和自我构建的路上。
最后的安迪,将从巴黎带的那些衣服都送给了艾米丽,她自己又从变回了那个简单朴素的模样。而这次,她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
职场努力是常态,放弃也不是不可以。当你发现目前的工作真的不满足你内心的期待的时候,像安迪一样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也挺好。
(安迪辞职后将巴黎带回的衣服给了艾米丽)
电影结束了,演员都回归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可现实中有无数个“安迪”在各自的职场中努力着。
好的电影,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会给人以启迪。
《穿普拉达的女王》给我的小小启示是: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道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什么感悟呢?
距离《穿普拉达的女王》上映都已经13年了,你能相信吗?“我记得我那时才22岁,当时正在福克斯工作室参加其他什么角色的海选。结果他们突然就把这堆幻灯片扔给我,然后说你能不能趁着还没走读一读这另一个角色的台词,这片子叫《穿普拉达的女王》”但结果是,Runway杂志的总编辑米兰达·普里斯利实际上并不是以安娜·温图尔为原型的。
今天重温了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很多年前了,再次观看,我主要关注女主角安迪在职场的转变。安迪从名牌大学毕业,她的愿望是想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进入时尚圈是偶然。开始的时候,她也是拒绝融入的。抱怨米兰达是女魔头,讽刺同事是“哒哒”族,穿搭老土,从心理不认同时尚,工作起来也是手忙脚乱,一团乱麻。
《穿普拉达的女王》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了,却真的很经典,它所表达的是关于时尚理念,关于选择,关于生活和热爱。也许你会穿上世界数一数二品牌的衣服,拥有那样奢侈的包包和鞋子,但是,你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在这部剧里,马琳达是睿智的,但也不是永远懈不可击,关于她的女儿的事情,她会像母亲一样流泪,看到安迪最后选择离开她,她会有些失落。安迪有能力也聪明,她漂亮,和其他女孩不一样,“当你的生活毁得差不多了,那你的事业就有起步了”,事业如果真的要用生活去交换,那么你可能会成功,但不一定永远快乐。安迪在最后选择了最想要的生活,回
“名牌包背后的生活,安吉林雅不想过!”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安吉林雅的四个成长蜕变。 第一改变由穿着随意到精心打扮。安吉林雅凭着聪明高学历,担任《天桥》主编马琳达的第二助理。在一群光鲜亮丽纤瘦的都市丽人中,穿着蓝色毛衣平底鞋的她显得格格不入。就像影片所言:“时尚不是实惠,装饰品代表你的形象,展示你的个性”。
而《穿着Prada的恶魔》也使得才从《公主日记》毕业的安妮海瑟薇再创事业高峰,更使梅丽尔·斯特里普因剧中冷血、以自身利益为优先甚至牺牲伙伴的角色而获奖无数,不过最近却有《穿普拉达的女王》删剪片段流出让网友们疯狂转发,而这段大约 1 分钟的短片,更让许多外媒和影迷们直呼对整部电影大改观,大家做好心理準备了吗?因为就连编辑看完后,也对「时尚女魔头」米兰达有了不同感想。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堪称时尚风向标的顶级服装杂志社里,处处可见普拉达、香奈儿等世界级品牌。与之并肩共存的,则是经典而时尚的最佳配饰——钻石椅。■ 全软包的钻石椅,出现在时尚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 为了表达出一个自然流畅的外观,继承钻石椅系列最完整的构想与设计,椅子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一直使用严谨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每一根金属丝均由技术娴熟的匠人手工弯折,再逐条安装,焊接每一个结点。
电影名字是《穿普拉达的女王》,主角却不是这个女王,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可以看到时尚,而且可以看到真实的职场生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矛盾、内心的方向、人生的选择。时尚女王米兰达是《天桥》杂志主编,是一名传奇人物,能够在她身边工作是所有女孩儿“为之疯狂”的事情,据说替她卖命一年,将来可以进任何想进的杂志社。“女王”意味着:尊贵、权力、强势、冷血。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电影开场,首任助理艾米丽喋喋不休地讲着米兰达的传奇事件;在突然接到女王还有半个小时到达公司的消息后,所有人急色匆匆地整理卫生、换
职场里更在乎的是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而不是你曾经干了什么。所以,当安迪表现出对《天桥》和“时尚”一无所知的时候,她就已经被马琳达打上了一个“叉”。安迪后来说的那些报社里优秀的实践经历对一个时尚杂志社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她在和爸爸相聚时,被女魔头上司马琳达一个电话打断,要求她找一架从迈阿密到纽约的飞机。不幸的是,当时的飓风天气让所有的飞机都停飞了,安迪找了一圈都没能找到一架飞机。最后她在爸爸的劝说下放弃了寻找飞机,陪爸爸看了歌剧。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穿普拉达的女王”,觉得无非就是部爆米花商业片,有着好莱坞式的“好看”,但没什么深度。直到前几天在某视频网站看完一部文艺片发现下面一列的相关推荐里有它,就又鬼使神差地点开重新看了一遍,没想到有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体悟,主要说两点吧。Andy因为工作太忙而与男友的关系陷入僵局,女魔头因为痴迷事业而多次离婚,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是当代人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个人造陷阱,记得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Work-life balance is a myth that sets man
首先,先简要地说说这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了一个刚从西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安迪,在寻找实习工作时,误打误撞被顶尖时尚杂志《天桥》聘为主编马琳达的第二助理。安迪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她对时尚一无所知。虽被嘲笑老土,但她毫不在乎。周围同事无一不告诉安迪,这是一份每个女孩都梦寐以求的工作,只要为马琳达当一年助理,就能去其他任意的杂志社工作。
是的。 结局是:安迪最后获得了米兰达的认可,得到了推荐信,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做回自己,回归爱情和亲情。 安迪作为实习生,梦想要进入时尚圈,而想要进入时尚圈,米兰达... 是的。 结局是:安迪最后获得了米兰达的认可,得到了推荐信,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做回自己,回归爱情和亲情。 安迪作为实习生,梦想要进入时尚圈,而想要进入时尚圈,米兰达... 结局是:安迪最后获得了米兰达的认可,得到了推荐信,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做回自己,回归爱情和亲情。
第二,思想决定行动。影片中介绍了Andy的蜕变过程,她从一个普通女孩便身职场丽人。以她第一去老板Maranda家送材料为限,分前后两部分。前期的主导思想是,我做好工作就行了,其他的无所谓,可以保持自我。这让她在公司中很另类,是被人嘲笑的对象,她自己也不能融入集体,对职场生活有很多的不理解和抱怨。经职场前辈Nigel的指点,她开始转变,而且转变得很彻底,不仅是外在的形象,还是工作作风,都与公司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不仅符合老板的要求,还超出了老板的预料,表现得异常出色。